民间偏方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
漏睛的诊断、分析、治疗

发布时间:2012-02-13
漏睛指目大眦部常有脓浊泪液或脓汁自泪小点渗出,为邪热久积所引起的一种顽固性慢性眼病。临床较为常见,它常为椒疮的合并症,可演变为漏睛疮。多为单眼发病,除少数因发育异常见于初生儿外,多见于成人和老年人。本病相当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漏睛的诊断要点
1.自觉患眼隐涩不适,但无痛感,不时泪下,大眦头部常涩,拭之又生,按之则见粘浊脓汁自泪小点渗出。眦头皮色如常,或微红赤,或见睛明穴下方微隆起。病情缓慢,难以消除。若见于新生儿时,患儿在出生后数天至数月发生泪溢。
2.本病须与流泪症相鉴别。后者冷泪长流,泪液清稀而无粘浊脓汁。
3.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时,泪道多阻塞,冲洗液大部分或全部返流,并有粘浊脓汁同时排出。压迫大眦睛明下皮肤(即泪囊区),可自泪小点溢出粘浊脓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漏睛的辨证分析
因风热外侵,伏于大眦,停留泪窍,泪液受灼,渐变稠浊。心经伏火,脾蕴湿热,流注经络,循经上攻睑眦,热伏日久,积聚成脓。
大眦微红潮湿,脓液浸渍不已,且泪道不通,为风湿邪毒积聚成脓。治疗总原则是疏风清热,除湿解毒。若因体虚,病情缠绵难愈,乃属正虚邪留,则应攻补兼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漏睛的辨证论治
本病必须以外治为主,配合中医中药治疗。
风热停留型
【证见】自觉眼隐涩不适,时而泪出,或觉有涎水粘睛。大眦皮色如常,不红不肿不痛。
【治法】疏风清热。
【方药】
1.主方白薇丸(傅仁宇《审视瑶函》)加味
处方:白薇12克,石榴皮9克,防风9克,白蒺藜9克,羌活9克,蒲公英15克,连翘9克,金银花15克,白芷9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
2.中成药
(1)穿心莲片,口服,每次3~5片,每日3次。
(2)银翘解毒片,口服,每次4片,每日3次。
心脾湿热型
【证见】大眦头部微红,粘稠脓液自泪小点溢出,浸渍睑眦,每见尿赤。舌红苔黄腻,脉滑。
【治法】清心利湿解毒。
【方药】
1.主方竹叶泻经汤(倪维德《原机启微》)加减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处方:竹叶12克,黄连6克,黄芩12克,栀子9克,升麻6克,车前子12克,柴胡6克,羌活9克,赤芍15克,金银花12克,连翘9克。水煎服,每日l剂。
2.中成药参照%26ldquo;睑弦赤烂%26rdquo;中成药。
正虚邪留型
【证见】漏睛日久,大眦头不红不肿,按之不痛,唯粘液从泪小点沁沁而出,缠绵不愈,兼头晕神疲。舌淡,脉细弱。
【治法】扶正祛毒。
【方药】
1.主方托里消毒饮
处方参见%26ldquo;针眼%26rdquo;脾胃虚弱,时感外邪型方药。
2.中成药参照%26ldquo;针眼%26rdquo;脾虚感邪型中成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漏睛的外治法
1.用黄连水冲洗泪道,每日或隔日1次。也可用生理盐水、抗菌素类药液冲洗。
2.平时必须先压迫内眦部泪囊区处,将浊液排净后,用外障眼药水,千里光眼药水、鱼腥草眼药水、黄芩眼药水等滴眼,每日4~6次。
3.外用八宝眼药点眼。
4.经以上治疗脓液消失一般时间后,可试行泪道探通术。若探通数次仍不通,则应考虑手术,如泪囊摘除术、泪囊鼻腔吻合术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漏睛的其他疗法
1.漏睛的针灸疗法针刺少泽、迎香、临泣、后溪、阳谷。用泻法。
2.漏睛的饮食疗法
(1)车前叶粥:车前叶30~60克,葱白1%26mdash;2茎,粳米50~100克。将新鲜车前叶洗净切碎,同葱白煮汁后去渣,然后放粳米煮粥。
(2)银花红糖茶:金银花10克,红糖适量,用开水浸泡代茶饮。
3.漏睛的预防调护
(1)本病由于邪毒长期伏于内眦,脓汁不尽。若眼珠外伤,尤其黑睛损伤或行眼科手术,邪毒乘隙而人,可继发凝脂翳、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。故凡施行眼科手术前,均应排除本病,以免威胁眼珠安全。患有本病时,必须积极治疗,方可施行眼科手术
(2)本病多由椒疮、鼻鼽或流泪症引发,故应积极治疗以上疾病,防止并发漏睛。
(3)本病病程长,必须坚持点药及冲洗。
(4)忌食辛辣食物,以防脾胃积热。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