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偏方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
黄疸病证诊断、类证鉴别与辨证治疗

发布时间:2011-12-15
中医之黄疸病证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中黄疸症所指相同,均是指皮肤(即身黄)、巩膜(即目黄)、粘膜、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患。本病中医的记载较早,在近两千年的古籍《内经》中已有了黄疸病名和临床表现的描写。对于黄疸的病理,由于中西医为两种医学理论体系,故认识不尽相同。至明朝张景岳提出“胆黄”病名,认为其机理是“胆气伤败胆汁外溢”。这在某种程度与现代医学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相似之处。
黄疸是以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。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。一般在发病之初,先见尿液深黄,呈茶褐色或金黄色,身体怠惰,继之面目发黄,逐渐遍及皮肤爪甲,其黄色或鲜明如橘皮,或晦暗如烟熏。
发生黄疸的病因有哪些
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,外因多由感受时邪,饮食失节所致,内因多和脾胃虚寒,内伤不足有关,然内外二因又互为因果,互相联系,兹分述如下:
1.时邪外袭感受外界暑湿、湿热或疫毒,若邪由表及里,或直中于里,郁遏不达,困阻中焦,脾胃运化失常,湿热蒸蒸不能泄越,使肝失疏泄,胆汁外溢,外浸肌肤,上染目睛,下流膀胱,致身黄、目黄,小便黄。若挟疫毒之邪伤人,则发病急骤,且多具传染性,热毒炽盛,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致黄疸,伤及营血,内陷心包,则可出现出血或神昏诸症。此证称为“急黄”或“瘟黄”。
2.饮食不节若饮食无度、不洁,或饥饱失常,或嗜酒过度,或嗜食肥甘厚味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不能化生。输布水谷精微,反酿湿浊,困阻气机,郁而化热,薰蒸肝胆,胆汁外溢,乃发黄疸。
3.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弱,或劳倦过度,或病后脾阳受损,津液失其运化及敷布,聚而成湿,湿从寒化,寒湿阻滞中焦,胆液被阻,溢于肌肤而发黄疸。
4.积聚转化积聚日久不消,瘀血阻滞胆道,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,或黄疸缠绵不愈,湿邪阻滞气机,气滞血瘀,亦可出现多种瘀血症状。
谈谈黄疸的诊断、类证鉴别与辨证要点
1.诊断诊断黄疸应以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为主证。如果仅见面黄或小便黄不能称为黄疸,其中仔细观察目白睛是否黄染至为重要,目白睛发黄是黄疸最早出现,最晚消失的指征。
2.类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见有身黄,但二者病机不同,故应加以鉴别。黄疸症状表现为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,主要是湿邪为患,湿邪阻滞,胆汁外溢所致。萎黄则多由虫积食滞,导致脾上虚弱,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气血,或失血,病后气血亏虚所致。虽然肌肤面色呈现黄色;但两国和小便均不黄,且肌肤为淡黄色,干萎无光泽,并常伴有眩晕、耳鸣、心悸、不寐等症,与黄疸不同。
3.辨证要点
(1)把握主证此乃诊治黄疸之关键。黄疸的主症为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,尤以目黄为其特征。往往两目先黄,继而遍及全身,或黄如橘色鲜明,或黄如烟薰而暗,多伴食欲不振,恶心,心中懊脓,体倦乏力,小便不利等症状。临床上根据黄疸色泽、病史、兼证以区别阴黄、阳黄与急黄。
(2)审慎鉴别黄疸以两目黄染为特征。故检查时必须在自然光线下进行,应与球结膜下脂肪斑相区别:黄疸之黄分布均匀,遍及整个眼白,而后者分布是散在性的,略突出,多聚于巩膜内眦。
(3)辨析病性由于病因病机之异,临床症状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类型:黄疸黄色鲜明如橘,发热口渴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心中懊憹,恶心呕吐,舌苔黄腻,脉弦数为湿热交蒸所致,属于热证、实证、阳证;若热毒内陷,发病迅速,出现神昏发斑等症,属急黄;若黄色晦暗、食少纳呆,脘腹胀满,神疲畏寒,舌淡苔白腻,脉濡缓为寒湿滞留所致,为寒证、虚证、阴证。
黄疸如何证治分类
1.阳黄
(1)热重于湿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如橘,发热口渴,恶心欲吐,小便短少,色黄赤,大便秘结,青苔黄腻,脉弦数。治宜清热利湿,佐以泻下。方用茵陈蒿汤加减:茵陈60g栀子15g大黄6g茯苓15g猪苓30g滑石20g柴胡15g川楝子12g陈皮9g竹茹15g水煎服,1日1剂。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者,可加金钱草30g海金砂30g郁金15g鸡内金15g以疏利肝胆,清热退黄。若便通热减,舌苔渐化,可加用健脾化湿之品,并酌减苦寒清热之味,以防脾阳损伤而转为阴黄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(2)湿重于热症见身目发黄,但不如前者鲜明,头重身困,脘痞纳呆,腹部胀满、大便溏薄,苔厚腻黄白相兼,脉濡缓。治宜利湿化浊,佐以清热。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:茵陈30g猪茯3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30g桂枝12g黄芩10g木通12g藿香15g佩兰15g蔻仁12g水煎服,1日1剂。若脘腹胀问,食滞不化,大便尚通者,可酌加枳实、厚朴、神曲等以消食理气和胃。
(3)胆道阻滞症见黄色鲜明,胁痛剧烈,牵引肩背,寒热往来,口苦咽干,恶心呕吐,腹胀便秘,或大便灰白,小便短赤,舌质红,苔黄厚,脉弦滑数。治宜疏利肝胆,泻热开结。方用大柴胡汤加减:柴胡12g黄芩9g枳实9g大黄6g清半夏13g芍药30g金钱草30g郁金15g茵陈30g木香9g延胡索13g金铃子15g生姜三片水煎服,1日1剂。若见高热,可加金银花30g、蒲公英30g、板蓝根30g等清热解毒;若黄疸突然出现,时寒时热,痛有钻顶感,时作时止,呕吐蛔虫,为虫体阻于胆道,可加苦楝根皮9g槟榔13g以行气驱虫止痛,或用乌梅丸(乌梅黄连
黄柏人参当归桂枝附子蜀椒干姜细辛)加减以利胆退黄,安蛔止痛。若经治疗,黄疸消退,食欲及大便恢复正常,仅有胁痛绵绵者,可常服四逆散(柴胡白芍枳实甘草)加金钱草、郁金等疏肝利胆、解郁止痛。
2.阴黄症见黄色晦暗,脘闷纳少,腹胀便溏,神疲畏寒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缓。治宜温化寒湿,健脾和胃。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:茵陈15g白术15g附子12g干姜12g甘草6g肉桂6g郁金15g川朴12g茯苓12g泽泻15g水煎服,1日1剂。
治疗黄疸还有其他疗法吗
单方验方
1.茵陈60g、大枣18个浓煎,每日1剂,早晚服,并吃枣。
2.大青叶30g,水煎服,连服15日左右。
3.小蓟根15~30g,板蓝根30g,龙胆草15g水煎服,连服15日左右。
以上验方均适用于阳黄证。
4.瓜蒂、丁香、赤小豆各七枚为末,吹少许入鼻,少时黄水流出,隔日1次,用于阴黄。
针灸
针刺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是近年来国内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。据报道,轻型、中型患者,可以单独使用针刺治疗,不必配合应用中西药物,按辨证取合谷,太冲、阳陵泉、内庭、足三里、章门等穴,用泻法,每日针刺一次,一般均在5~7天内退黄,临床症状消失,肝脏缩小,肝功能恢复正常。
如何对黄疸预防和护理
黄疸因外邪所致者,多具有传染性,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:①早期隔离患者,从发病开始,至少30~40日。②注意饮食卫生,餐具应煮沸消毒,尤其是从事饮食业工作人员,一旦发现黄疸,应立即隔离,并调动工作岗位。③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,用茵陈30g、生甘草10g;或茵陈30g、车前子30g水煎,连服3~7日。
对于本病的护理,患病期间病人应卧床休息,保持心情舒畅,直至黄疸消退,症状明显减轻,方可适当活动。饮食宜清淡,可进富有营养的饮食或半流质食物。忌食辛辣及油腻之品,绝对禁止饮酒。对阳黄与急黄患者,要注意体温及热象变化,需每日测体温3~4次,待体温正常,每天可测1~2次。对于阴黄患者,在注意休息的情况下,鼓励适当参加锻炼,以增强体质。
本病在预后方面,若早发现,及时治疗,其预后尚好,若误治或失治则病情迁延不愈,预后多不良。一般黄疸消退在3周左右,若经久不愈,病情反剧,则可转为它证,治疗较难。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