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偏方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
喘证(急、慢性支气管炎)治疗

发布时间:2011-12-15
喘证是以症状命名的中医病证名称。中医所言之喘,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呼吸困难。本病证可以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,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、慢性支气管炎,肺部感染,慢性肺源性心脏病,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,肺系疾病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居所有疾病的首位,而肺部疾病所引起的喘证又十分常见,例如“慢支”在北方冬季门诊几乎占一半,其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。所谓喘证,就是指气息急迫,呼吸困难,甚则张口抬肩,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患。是许多急、慢性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,当喘证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,即称作喘证。
喘证的发病原因与病机是什么
喘证的病因虽多,但约而言之,即外感、内伤两端。外感为六淫侵袭,内伤可由饮食、情志、劳欲、久病体虚所致,具体来说,有以下四个方面:
1.外邪侵袭风寒之邪侵袭肺卫、使卫表郁闭,进一步壅遏肺气,使肺气不得宣畅,而发生喘促。若风热犯肺,肺气壅实,清肃失司,肺气上逆亦可发为喘证。
2.饮食失节过食生冷,肥甘厚味,或嗜酒伤中,脾失健运,痰浊内生,上干于肺,气道壅阻,升降不利,则发生喘促。
3.情志失调多由情怀不遂,悲忧伤肺,肺气痹阻,气机不利,或部怒伤肝,肝气上逆于肺,肺失清肃而发生喘促。
4.劳欲久病平素劳倦汗出,屡感外邪,或久咳不己或饮邪久羁,或久病不愈,皆能使肺虚气失所主,发为气短喘促,肺肾金水相生,若肺病不己,久则肺病及肾、或劳欲伤肾,肾精亏虚、纳气失常则发为呼多吸少,动则喘甚的虚喘。
喘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?如何鉴别诊断
本证主要以呼吸困难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不能平卧为特点,临床依据此证即可诊断为喘证。
因本证与气短,咳嗽,哮病有相似之处,故需加以鉴别。
1.喘证与气短的鉴别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,然而喘证以呼吸困难,张口抬肩,摇身撷肚为主。属实证者气粗声高。虚证者气弱声低、短气则以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,似喘而无声,亦不抬肩撷肚,不若喘证呼吸困难程度较重,但气短进一步加重,则可呈现虚喘的表现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2.喘证与咳嗽的鉴别喘证与咳嗽可同时并见,但二者有轻重之别,症状表现亦不相同。咳嗽以气逆有声,咯吐痰涎为特征,症状较轻。喘证则以呼吸困难,甚则张口抬肩为特征,症状较重。一般不难区别。
3.喘证与哮证的鉴别喘证以气息急迫为主要表现,是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,邪散则喘止,且不复发。哮病则在喘促之时,喉中哮鸣有声,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。简言之,哮必兼喘,喘未必兼哮;“哮以声响名,喘以气息言。”
怎样辨证论治喘证
1.外寒内饮本型患者多旧有咳喘之疾,又为风寒所袭,故其症状可见恶寒发热,喘促气短,胸闷,咳嗽,吐痰色白清稀,落地成水样,舌淡而水滑,苔薄白,脉沉紧或浮紧。治宜散寒解表,温化痰饮。方用小青龙汤加减。麻黄6g芍药15g细辛3g干姜9g五味子9g桂枝6g清半夏13g杏仁9g一日一剂,水煎两次,兑匀,分3次或4次温服。若饮邪化热,咳痰色黄者,可去桂枝加生石膏30g黄芩9g。
2.风热犯肺此型患者症见喘促气短,甚则张口抬肩,鼻翼煽动,咳痰色黄粘稠,身热烦躁,口渴喜饮,汗出恶风。舌质红苔薄黄,脉数或浮数。治宜祛风清热,宜肺平喘,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,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3O~60g甘草6g黄芩6g鱼腥草30g桑白皮10g全瓜蒌15g水煎服,一日一剂。亦可单用莱菔子(蒸)皂角(烧存性)研面,生姜汁制成蜜丸。如梧子大。每服50丸,一日2~3次。或猪胆汁烘干研粉。装入胶囊,每服3~6g,一日3次。
3.肺肾两虚多见于喘促日久,肺肾俱虚者。证见喘促日久,呼多吸少,气不得续,动则喘甚,咳声低弱,吐痰清稀,语言声低,自汗畏风,腰酸软,甚则喘而遗尿,舌质淡苔白,脉沉弱无力。治宜补益肺肾,纳气定喘。方用人参胡桃汤合参蛤散加减:人参9g胡桃肉30g蛤蚧一对绵芪15~30g五味子9g紫苑15g水煎服,一日一剂。若遗尿者加益智仁15~30g若症状不重亦可用胡桃肉500g杏仁150g制成蜜丸,每丸重10g,一日一次,坚持服用。或紫衣胡桃肉10个,每晚临睡前缓嚼,用淡盐水送服。
谈谈喘证的预防与护理
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,避免受凉及烟尘刺激。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,忌食肥甘荤腥,痰涎壅盛者要注意排痰,使呼吸道通畅。
本病的预后与病情的长短,邪正虚实有关。实喘易治,虚喘难疗。实喘邪气闭肺,祛邪利肺则愈,治疗较易。虚喘为肺肾俱衰,根本不固,补之未必短时能取效,加之体虚易招致外邪形成虚实夹杂之证。治疗更加困难。喘证发展到严重阶段,不但肺肾俱虚,且可影响到心,出现肺气欲绝,心肾阳衰的“喘脱”现象,证状可见面唇,爪甲青紫、汗出而冷,或汗出如油。
本病的预防,应慎风寒,适寒温,节饮食戒烟酒。避免不良刺激,保持心情舒畅。根据体质情况,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以固根本。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