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偏方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
糖尿病治疗实践中认识中医

发布时间:2011-07-19

中医称糖尿病为“消渴病”,本病在《黄帝内经》分“脾瘅”、“消渴”和“消瘅”三期,每期的病因、病机、病状都有较为明确的论述。为健康长寿,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中医——谈中医药防治糖尿病。

中医治肌无力肌萎缩
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中国国防报广告招商中医攻克静脉曲张

有人挑战传统医学,口出狂言:告别中医;

有人痴迷中医,深信中医“根治”论;

有人黑心卖药,中药被说成“基因”疗效;

有人屡屡受骗,却仍然偏听偏信……

这一切,究竟是因为什么?为何现代中医学走向两个极端?

中医中药究竟能否治疗糖尿病?对待中医中药,我们应该持什么心态?

针对糖尿病防治,中医药有哪些优势?又存在着哪些无法回避的问题?

值此创刊五周年之际,本刊特别为大家奉上一道丰盛的中医大餐,就读者最关心的以上问题一一解答,希望您能摆正心态对待中医,对待糖尿病。总而言之,防治糖尿病,中医药不是神医神药,但更不是无知者所说的一无是处。

日前,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《告别中医中药》的文章,作者在文中声称:“以文化进步的名义,以科学的名义,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,以人道的名义,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。”并且对我国古代的诊脉等传统中医疗法提出质疑,认为仅靠脉诊是不可能把病诊断出来的。

中医究竟能否诊治疾病?能否防治糖尿病?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吕教授。吕教授说,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质疑者对“文化”、“科学”、“人道”所知甚少,对有关中医诊脉的了解也很肤浅。吕教授奉劝那些“因无知而无畏”的人们,在复杂的疾病面前,还是应该努力学习、不断实践,一味否定是不可取的。

吕教授总结目前在中医防治糖尿病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商家为了卖药,把中药说成“基因”疗效,即中医药可以“根治”糖尿病,使患者误信误买;另一种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疗,认为把血糖降低就平安无事了。其实,中医称糖尿病为“消渴病”,本病在《黄帝内经》分“脾瘅”、“消渴”和“消瘅”三期,每期的病因、病机、病状都有较为明确的论述。这三期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之2型糖尿病前期、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期。吕教授说:这三期中存在着大量的治疗难点,对这些难点中医药均有可治之处。


1.脾瘅期(现代2型糖尿病前期)

本期患者的特点是“数食甘美而多肥”,大多数会出现食欲旺盛现象。若调控饮食不当,患者会感觉饥饿难耐、心慌气短,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。此时服用益气养阴的玉竹可明显减轻饥饿感和心慌气短。据情再配上二冬汤或增液汤,控制饮食后,即使有饥饿感,也可以忍受。

中医治肌无力肌萎缩
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中国国防报广告招商中医攻克静脉曲张

2.消渴期(糖尿病期)

此期以内热为主。内热不仅伤阴,而且可以耗气,日久则气阴两虚,导致络脉不活,成为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基础。内热的形成也不是那么简单,常见的证候有:胃肠结热,脾虚湿热,郁滞化热,阴伤燥热等。中医药治疗采取:清泄结热,清化湿热,解郁清热,养阴清热润燥,或兼以活血化瘀,既利于解除症状,又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,也有利于预防心、脑、肾、眼、足等多方面并发症的发生。这期患者区别于脾瘅期患者的是,其血糖已经明显升高,治疗并非仅仅降血糖那么简单。因为此时由于过高的血糖对机体已造成了伤害,所以出现以上的证候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用中医药治疗和调理。

3.消瘅期(糖尿病并发症期)

此期患者的特点是“陈气不除,复加怒气”,即血糖常高,产生糖毒,再加上着急、气恼,影响了血脉运行,使得气滞血瘀,导致心、脑、肾、足等脏器发生病变。对于解决这些问题,西医方面办法不多。但是因为中医在古代就对“消渴病”有比较系统的研究,所以在这一期中医的治疗办法甚多,显示了更多优势。比如在并发症期,西医对血瘀就用活血化瘀;中医则不同,可在血瘀基础上进行辨证:有气滞血瘀,有痰阻血瘀,有寒凝血瘀,也有气虚血瘀等,对症下药效果甚好。在活血化瘀药中常加入相应的行气、化痰、散寒、补气、补血等药物,同时,中医特别重视通经活络药物的应用。除此之外,中医还可据情选用降糖、降压、调整酸碱等药物,多方着手,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
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对策

一.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,中医防治糖尿病理论亟待填充

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“三多一少”症状时,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;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,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。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,会逐渐出现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;而2型糖尿病前期、早期无明显症状,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。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,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、早期无典型“三多一少”症状时的病机。“三消”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,后世医家以“三消”分证,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,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。


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:80%的2型糖尿病患者,于前期、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,无其他明显症状,中医辨证似是“无症”可辨。笔者认为,中医辩证应抓其主症——肥胖,辨其病机为“六郁”和“络滞”。

中医治肌无力肌萎缩
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中国国防报广告招商中医攻克静脉曲张

“六郁”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、血郁、热郁、痰郁、湿郁的病理状态;“络滞”是由“六郁”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。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,而致食郁,食郁中焦,有碍脾胃升降,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“六郁”和“络滞”。脾主运化,肝主疏泄,脾胃气滞,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,郁久化热,此肝脾气郁,中焦气滞,气机升降受阻,水液代谢失常,运化不健,则水湿不化,津液不布,为湿为痰。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,血行艰涩受阻,也可为痰为湿,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、气、血、热、痰、湿“六郁”。而“六郁”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。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: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、早期的核心病机是“六郁”和“络滞”并存。治疗上,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,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,脏腑气化功能正常,清升浊降,皮肉脂膏各布其常,体重渐至正常。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、苦酸制甜、活血通络。围绕“六郁”,应用辛开苦降、苦酸制甜以治糖,以苦为主基调,辛开郁,酸敛阴;抓住“络滞”,早期、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,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。

糖尿病体型的瘦与胖,病理产物的膏、浊、痰、瘀、毒及其相互作用,情志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影响,脉与络和并发症的关系及其作用等等,都需要认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探讨。

二.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,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,当灵活运用中医“未病学”理论,防治并重,着眼肥胖

2006年5月,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《预防慢性病——一项重要的投资》与《中国慢性病报告》,其中认为:未来10年,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%;而在中国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,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%,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%。近十余年来,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,1980年至1994年,这14年期间增长了3倍多。目前,我国患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,其中95%以上为2型糖尿病,肥胖型患者占80%以上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。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:要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,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。

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,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,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?世界防治研究热点一般聚焦IGT,如著名的STOP-NIDDM(多中心临床研究)、中国大庆研究等。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,其先后经历了肥胖一IGT一糖尿病的过程,可见防治的根本应在于肥胖。“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“治未病”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。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;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——“六郁”与“络滞”,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。
三.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、运用存在一定难度,将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标准化,必将利于临床、科研、教学

中医治肌无力肌萎缩
让口腔溃疡不再复发中国国防报广告招商中医攻克静脉曲张
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》和《中医药事业发展“十一五”规划》,在2006年7月颁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。规划中指出,“十一五”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也是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中医药标准化,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,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,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需要。尤其重要的是,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,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。

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、运用存在一定难度,中医教、学、研的促进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的《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,针对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,组织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,形成了以辨证简、效、验为特色的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病指南。《指南》以服务于基层医务人员为基本目标,为教学、科研提供参考。同时,《指南》的编制过程也是中医标准化的探索性研究。

四.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,运用“天人合一”理论调节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
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、复杂性疾病,遗传、环境、心理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其发病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人们发现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,因此,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千年的历史,“天人合一”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,而养生调神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。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。其他如太极拳、太极剑、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。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、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。

五.积极推广中医科普知识,增强国民卫生保健意识,促进中医发展

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,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,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和其他行业间的交融机会少,而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,难于被行业外人士理解,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。

糖尿病的治疗有经典的“五驾马车”,医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方面。推广科普知识,将中医治疗理念普及化,有利于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意识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